在80年代的中国文艺圈,有人说那是短暂却异常浓烈的春天。当时国门刚刚打开,电影、音乐、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如同春芽般涌现。而就在那个时期,“出国”几乎成了圈内的流行词。就算是个跑龙套的小演员,也会有人好奇地问你一句:“打算出国吗?”那时这句话的意思,和今天有人问你“投资AI股”差不多。
当时的逻辑很简单:国外等于天堂——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技术,赚大钱,还能在国际电影中露脸,光宗耀祖。于是从1979年到1989年,国内一半以上的金鸡奖、百花奖影后都选择了出国。
1989年,金鸡奖甚至没有影后这一奖项,尽管马晓晴完全有资格,但她最后只能挂上提名一栏。可这所谓的天堂,哪里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呢?去的人多了,地下室成了“家”,有人洗盘子,有人被婚姻拖住了脚步。
展开剩余80%90年代,《北京人在纽约》的播出,让那个时代的移民现状暴露无遗。那句“如果你爱他,就送他去纽约;如果你恨他,也送他去纽约”简直成了对那一代人命运的真实写照。
举个例子,1976年,15岁的陈冲凭借电影《青春》出道,1980年又凭《小花》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百花影后。按理说,她应该平步青云,但她却在1981年收拾行李去了美国。刚到美国的日子,简直就是“天堂的另一面”。没有亲人,没有朋友,文化差异让她每天都在摸索生存方式——白天上课,晚上在餐厅洗盘子。老板时常得意地告诉客人:“这位是从中国来的影后。”她笑笑,心里却五味杂陈。
她在自传中曾透露,自己在美国曾遭遇过校医的侵犯,那些无法公开说的痛苦,谁又能懂?最初,她演的第一部电影,竟然是躺着当尸体。看似美丽的职业,背后却暗藏着无数的骚扰与不堪。
1985年,她回国参加春晚,原本想要借此刷一下自己的正面形象,却因为一句话被爱国舆论狠狠抨击,再次灰头土脸地回到美国。直到她遇到柳青,生活才有了转机。婚姻的甜蜜,后来却因好莱坞的绯闻吵得不可开交,最终离婚。1991年,她嫁给了美国心脏科医生彼得,并育有两个女儿。近年来,她又回国参演《误杀》《如懿传》,但国籍早已变更。
另一位80年代的知名人物是1986年凭《非常大总统》拿下百花奖最佳女配角的北京姑娘。她家境优越,本是体育特长生,却选择在成名之时全家去了加拿大温哥华。到加拿大后,她和丈夫只是租了一间房,房东还骗了她三年的房租。她学英语,帮丈夫经营物流公司,熬了五年才终于度过了难关。2010年,她开设了电影学院,经过努力拿下了加拿大移民创业奖。
还有一位,上戏科班出身的演员,1986年秋天,她带着60美元独自前往美国。刚到时,她在餐厅洗盘子,手泡得肿胀,后来还当过保姆、清洁工。幸运的是,她遇到了熊晓鸽的帮助,两人结婚后,一起开公司拍电影,最终赚到了财富自由,生育了双胞胎。
80年代出国潮背后,有人为了事业,有人为了爱情。四川姑娘、文艺兵出身的张小燕,凭借在《女大学生宿舍》《红衣少女》中的青春形象红极一时。1986年,她拿着60美元去了美国,第一份工是洗盘子,后来当过保姆和清洁工,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梦想。
还有那些以为出国能改变命运的明星,像高鸿萍、詹萍萍、殷亭如等,虽然他们背负着“出国就能成功”的幻想,却在现实的打击下,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。
回顾80年代的出国潮,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,也有不少人抱着逃避与镀金的心态,而最后的结果却常常是事与愿违。那时的“国外”是带着滤镜的,但真实的生活是地下室的湿气、盘子的油渍、语言的障碍和婚姻的失衡。即便是这段经历中有人收获了想要的自由,也有许多人支付了无法回来的青春。
所以,别轻易把“出国”当成改变命运的万能钥匙。命运从来不由你站在哪片土地上决定,而是你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活下去。80年代的那些人,几乎用一生交了学费。
发布于:山东省富华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